李林的学生时代:卫国何须分男女
☉本报记者林诚毅
8月末的集美中学初中部,浸润在近百年书香气中,显得格外静谧。这里是漳州籍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初中母校,也是她回国后第一个正式接受教育的地方。
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该校的李林园,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纪念园建于1990年。基座上的李林骑在奔驰的骏马之上,持枪返身向后作击敌之势。
《李林园记》中写道:“听浔江之涛声,仰烈士之雄姿,中华儿女,能不为神州之崛起而扬帆策马,竞立功勋!”带记者参观的殷宇虹老师说,学校每年都在李林园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18岁成人宣誓等活动。
在延平楼中的李林馆,记者见到了李林当年在集美学校的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学生李秀若系福建省龙溪县人,现年18岁,在本校初级中学修业期满,考核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李秀若是李林21岁前的名字。李林的同班同学王一芒曾回忆说,当年李林说的闽南话有很重的石码口音,“赶紧”老说成“卡妹(卡紧)”。
1931年春,李林进入集美学校学习,她在后来《给中央妇委的信》中写道:“在我回到中国不到半年功夫……我进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陈嘉庚办学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内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音乐室应有尽有,让李林如鱼得水。
李林馆中的“负笈集美”展板上,记者看到一头短发像假小子的少女李林。当时的李林喜欢文艺,梦想成为文学家,最爱屠格涅夫的小说,还热衷体育运动。
李林在集美学校的三年间相继发生了“九一八”“一·二八”日寇侵华事件,引起国人愤慨。李林随之加入了集美学校抗日救国会和抗日义勇队。她的同学邱宝钿回忆,在当年的抗日宣传中,“秀若爱国热情高,文才好,讲稿自己写,口才更好,讲话动听富鼓动性,宣传效果很好”。
在集美上学时,李林坚持天天写日记,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并供同学们翻阅。王一芒说当时同学们都喜欢看她的言论,“总觉得她的见解常有独到之处,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启迪”。
1933年12月李林毕业,集美三年,对一个只有25年短暂生命的人来说已是不短了。她后来写道:“我们很天真,我们不知道痛苦是怎么回事。那个时期可以说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从集美学校毕业后,李林在杭州女中学习了一年。在杭州,李林最常去的是岳飞和秋瑾的墓。她十分倾慕女侠秋瑾“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的英雄情怀,甚至专门定制了一套“秋瑾装”。
一年后,李林决定转学到上海爱国女中。在学校里,李林将阅读范围由文艺拓展到社会科学和哲学。当时上海四马路的杂志公司,成了她每周必到之地,希望从进步书刊中探知祖国富强的方法,愈加坚定了李林抗日救国的愿望。
在一篇题为《读<木兰辞>有感》的作文中,李林表达了自己效法花木兰杀敌报国的决心,文末还以诗明志:“木兰替父赴战场,红妆挥戈胜儿郎。卫国何须分男女,誓以我血荐炎黄。”国文老师李天行为这篇作文击节赞赏,破例评了105分,批语道:“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1935年秋季开学后,李林担任了爱国女中的宣传部长,和同学一道办起了壁报和平民夜校。据说当时她们办的壁报文字通俗、图文并茂很受读者欢迎,成了学校里宣传抗日救亡的阵地。她们办的夜校有30多名学生,多是生活贫困的底层工人子女。借着这个机会,李林生平得以深入工人之家,深切了解到底层群众生活的悲苦。
1936年暑假,李林参加上海学联的大中学生暑期抗日宣传团,当沿着沪杭铁路抵达松江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并派来军警强迫他们回上海。这时李林挺身而出,对现场数百群众大声疾呼:“团结起来,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
这次斗争产生了强烈影响,学校放出话来要开除李林等人,她与同学贾唯英便决定转学。贾唯英后来回忆说:“我俩向往‘五四’和‘一二·九’运动的发祥地北平,决定转学北平。”
临行之前,李林觉得“秀若”这个名字不符合自己的个性,又加之敬佩列宁,便改名为与之发音相近的“李林”。
来到北平不久,李林便考入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大学时代的李林积极投身于中共领导下的学生运动,并引起北平地下党的注意。经由中共地下党员吕光介绍,李林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12月12日,1万多名北平学生举行北平第五次大游行,要求政府立即对日绝交并释放“七君子”。在这次游行中,李林担任民国大学游行队伍的旗手。当天早上8点,李林得到吕光指示,迅速抽出怀里的红旗套在另一同学递来的旗杆上。红旗在街中心高高举起,散在四周的同学立即向她聚拢而来,手挽着手排成六纵队开始游行。阻拦的大队警察出现后,李林叮嘱同学道:“如果我倒下,请你们立即接过去,红旗决不能倒!”之后警察几番来夺,以警棍抽打李林,但她仍将红旗紧紧抱在怀里,直至游行结束。这次游行后不久,李林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学生活引不起我的兴趣,作一个大学生自己不认为是光荣,我迫切要求参加实际工作。”李林后来说,“因此在1936年12月间,我抛弃了我的学生生涯,我离开了那全国的文化中心地古都——北平,来到太原。”
带着一腔热血的李林来到黄土高原。李林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踏上抗日沙场。
史料来源:
1、陈水扬,《李林英烈传》
2、王宝国,《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
感谢集美中学为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