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五宝之大石佛位于大雄宝殿后面的法堂里有一尊高2米的白玉佛,是清朝光绪年间,是用纯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洁如玉,被称为玉佛。据查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莲法师从缅甸募化而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唐朝铸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钟声洪亮,几里路外还可听见。关于这口大钟的铸造,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寺内僧人为铸这口钟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诚心地把仅有的一枝铜钗捐献出来,一个乞丐也把仅有的一枚用钱捐献出来,僧人虽然笑纳,却视为无关轻重,将其弃置一旁。大钟出炉时,钟面有一个小小圆窟窿和一条小裂痕,经过几次重新浇铸,这两个缺点依然存在。后来住持僧想起了那铜钗和铜钱,拿来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来。至今大钟上的铜钱和铜钗痕迹犹存,这故事隐喻着一个哲理,大家自己意会吧~
南山寺五宝之大铜钟大雄宝殿的后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经阁,藏经阁楼上珍藏六十厨经文,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严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僧融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黄色,共八十一卷。
除了血书《华严经》, 藏经阁还有光绪帝御赐《致经》(贝叶经),也是少有的珍贵文物。
高坡上的左端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后人改建为祠,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金娘当年的闺房。但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已90多岁)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称“五祖楼”,所谓“小姐楼”乃是讹称,并从而讹为“姑娘楼”。金娘小姐削发为尼之后,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在致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号),为游客所瞻仰。大石佛、白玉佛、大钟、血书《华严经》、御赐《致经》(贝叶经)合称南山寺五宝。五宝中唯有大钟较容易看到。大石佛和白玉佛一般人很难看到或看清,因为 “净业堂”“藏经阁”平时大门紧锁,另二宝均藏在藏经阁内,更不用说了。
南山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有宏伟古代建筑与历史文物,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文、楹联。正如中国佛教协会顾问、佛学专家、邑人林子青居士于1992年为南山寺法堂撰联所称,上联:“终始溯唐朝,陈傅开基,梵宫夸壮丽,几历沧桑,不愧为南州法窟;”下联:“踵兴于宋代,微公建阁,佛像尽庄严,频遭劫火,依然是左海名蓝。”这副楹联就是南山寺千年历史的写照。
来源:漳州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