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史爱好者郑德鸿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 尝试破解江东古桥之谜
引子:江东古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原名虎渡桥,位于福建省九龙江北溪下游。据《漳州府志》载:它初为浮桥,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定七年(1214年)垒石为墩,建造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改建为石桥,总长约335米。江东石桥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桥面石梁最长约25米,宽、厚各约1.9米,重达200多吨。700多年来,几经重修,江东古桥居“三省通衢”之要冲,直至20世纪末尚在通行,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尚残存4条古石梁。
江东古桥雄姿
江东古桥留下许多至今无法解开的谜: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石桥梁每根重达200多吨,如此厚重的石梁当时是如何把它们架上桥墩的?即使在机械设备先进的今天,也非易事。还有,这些石梁究竟来自何方,如何运载,更是谜中谜。
漳州文史爱好者郑德鸿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尝试破解这一大谜团。11月中旬,他提出了一整套思路和模拟方案,令人耳目一新。记者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江东古桥的石梁来自何方?
在古代,建设石桥,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坚硬的花岗岩,储量必须充足,可供多点同时开采,而且因运输问题困扰只能就近取材,从采石场开采出来的石材运到建桥处,只能通过水路运输。
江东古桥下游为出海口,地势较平坦,没有大型石源可供开采。江东古桥东西两侧虽然有石可采,但石质较差,不可作为石梁用。九龙江北溪过东溪溪口上游数十公里沿岸基本为小丘陵,零星分布的花岗岩石质与江东古桥所用的石材明显不同,更不具备大型开采的条件。
一次偶然机会,老郑得知,在江东古桥上游约4公里处的北溪支流东溪畔,有多处疑似古代采石场遗址,而且发现还留有两条建桥用的石料,他敏锐地感到此信息的重要,或许成为破解江东古桥之谜的钥匙。
②三条船驶进凹形码头,待潮水上涨、水涨船高后,将石梁托起。
③三条船并进,顺北溪而下,把石梁运载到江东桥址的上游处。
④潮水高位时,三条船并驾齐驱,直接将石梁平稳地托上桥墩,再将船开走。
通过深入细致的现场考察,老郑发现,江东古桥上游北溪支流东溪两岸均为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延绵数公里,采集的岩石样本与江东古桥所用的石料比对,石质均为“鸡屎石”。而且,在东溪溪口处上溯6公里河岸,还发现了疑似古代采石场约20处遗址,其中较大型的采石场都在近溪口。通过查阅相关史料,老郑也发现,在江东古桥下游未建北溪引水入厦工程的拦水坝闸之前,潮汐影响至东溪,潮汐落差有2米多,丰水期落差超过3米,潮汐甚至影响到长泰县境内的后港。老郑认为,这一点最为关键,潮汐巨大的水位落差为装卸大型石材及把石梁架上桥墩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