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芗城新闻网 > 资讯 > 特产名品

八宝印泥传承人的风彩

特产名品   时间:2016-01-20 11:53    http://www.xcxc.cn/   

  漳州八宝印泥的传承人杨锡伟,1964年1月出生于漳州市一条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街道——打锡巷。当时的打锡巷集中了漳州民间很多传统的工艺作坊,这在杨锡伟的童年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1980年7月,进入漳州市麻纺厂当一名青年工人,后来又加入漳州市青年实业公司创业。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创业机会,但是由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追求,杨锡伟于1987年7月调入漳州市八宝印泥厂。这时的漳州八宝印泥厂处于建厂以来较为稳健发展的时期,1987年5月,厂方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北京书画会”。当时书画界何海霞、尹瘦石、秦岭云、王遐举等30余位名家应邀光临笔会,即席题字作画盛赞漳州八宝印泥。时任全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因故未能出席,也题送“霜叶争辉”的墨宝。此后八宝印泥在书画界的影响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在此期间,身为厂部供销人员的杨锡伟抓住时机,认真向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勤奋好学的他终于逐步学会并掌握如何熬制中草药,如何调配印油等诸多工艺。

  正当杨锡伟认真专研制作八宝印泥技术的大好时光,由于“六四事件”造成的影响,加上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制裁,中国旅游业急速的衰退影响了八宝印泥销售渠道的正常运行。同时,加上漳州八宝印泥渗油的难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而加以解决,使漳州八宝印泥厂进入了低迷的困境之中。这时,杨锡伟加入厂部组成的五人攻关小组,对八宝印泥的质量和配方做了重点的探讨,为日后八宝印泥的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底,杨锡伟接下了濒于倒闭的漳州八宝印泥厂,担负起厂长一职。这时,厂里的流动资金仅剩下300余元,而且还欠下近两百万元的银行贷款。杨锡伟深深地意识到要使八宝印泥厂起死回生,必须首先在八宝印泥的质量上交出满意答案。正是在这一年,杨锡伟完成了《八宝印泥耐高温、耐热性、耐水性的改进提高》这一课题的研究,在保有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产品在高温100±2℃、恒温2小时内,印泥的色泽保持不变,铃印后在清水中浸泡48小时不褪色。接着,在2000年,杨锡伟又完成《八宝印泥的固化和渗化问题》课题研究。在印泥的传统配方上,对主要原材料的配制进行了保密性的微调,并根据天气温度、湿度的变化,调整熬油的工艺,通过时间比和特殊处理,解决了印泥的固化和渗化的难题,使八宝印泥长期存在的难题得到彻底的改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杨锡伟在不断探究的道路上奋进,几年来有多篇探讨八宝印泥的理论文章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上发表。

  2006年7月发表《与时俱进彰显特色强化经营——漳州八宝印泥厂重振雄风》一文。

  2010年六月,发表《八宝印泥与未来发展》一文。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杨锡伟还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八宝印泥的包装进行了改革,利用享有漳州四宝之称的“华安九龙璧”,和素有克拉克瓷之誉的漳州瓷,改进了印泥的外包装。

  2008年,研发120克九龙璧玉石北京狮印泥座缸及景德镇釉上彩手工绘制印泥瓷缸。

  2009年,研发600克、300克漳州瓷米黄色瓷缸极品八宝印泥,2000克黄道周青花瓷缸并被漳州市人民政府指定为馈赠外宾的高级礼品。

  2010年,又开发研制400克九龙璧玉盘龙印泥缸及其系列产品。

  杨锡伟在工作中深知知识的重要,几年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已达到大专水平,并获得多种荣誉。

  2008年7月和2012年7月,两次被中共漳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在漳州八宝印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获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的称号;2011年1月,荣获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5月,参加全国《书画印泥》轻工行业标准定制工作,并为主要起草人。11月,获中国第六届印文化博览会铜奖;12月,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5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同年,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杨锡伟印泥大师工作室”,拨工作经费5万元。大师工作室的成立让杨锡伟深刻的感受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文化产业兴起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为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而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2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5年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文房四宝书画印泥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十几年来,杨锡伟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使漳州三宝之一的“漳州八宝印泥”,重放光彩,为漳州传统工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来源:芗城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6-01-20 11:53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