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芗城新闻网 > 资讯 > 芗城往事

漳城教堂旧影

芗城往事   时间:2016-09-23 11:49    http://www.xcxc.cn/   

  在漳州市区的老建筑中,教堂是一道别致的风景。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番仔楼、骑楼一样,教堂也是舶来品。早在明代中叶,天主教就已传入漳州港尾、浯屿等沿海地区,此后逐渐向内地传播。清末至民国初期,漳州城区建有东坂后天主堂、东坂后礼拜堂、接官亭礼拜堂、下沙礼拜堂、东铺头礼拜堂等教堂,巴洛克式、哥特式、希腊雅典式等风格不同的教堂建筑穿插点缀于霞漳古城。岁月流逝,它们有的已从漳州百姓的视野中消失,有的却依然耸立。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教堂身影,再现漳城昔日特有的风景,从中亦可窥漳州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东坂后天主堂

  东坂后天主堂原位于漳州市区青年路,为旧漳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从老照片上看,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广场背后高耸的塔顶,显得格外醒目。

1927年东坂后天主堂旧影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四年(1878年)西班牙多明我会派教士来漳城传教,光绪八年(1882年)在东坂后购地建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东坂后天主教堂建成。教堂坐东朝西,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大堂可容纳600多人。堂内“十字架”顶部是神座,里面绘有耶稣、约瑟和圣母玛利亚神像。教堂正面镶砌长方形石门槛,门楣横匾镌书“天主堂”三字,两侧镌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这种在教堂正门两边采用中式楹联的形式,在教堂建筑里并不多见。

  此照片拍摄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从照片可以看出,当时高耸的教堂前为宽阔的广场,南边为中式建筑。据载,1948年教堂边建有神父楼,东面辟为后花园,北侧增建三层楼的“多玛斯小修院”,后曾作为崇德女校校舍。

  20世纪60年代,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教堂归还教会。1988年6月,天主堂被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东坂后天主堂建筑群在城市改造中拆除,后于原址边的新华西路与芳华路交叉处新建为拜占庭式天主堂。

  东坂后礼拜堂

  东坂后礼拜堂位于新华西路216号。从老照片上看,教堂还基本以原貌立于这里,曾经有过短暂的“龙汀省政府驻地”的历史,让这座老教堂又多了一份厚重。1988年,“龙汀省人民政府旧址”列为第一批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东坂后基督教堂旧影

  据史料记载,东坂后礼拜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923年由基督教美国归正教会出资重建并增建牧师楼,1942年又建成百运楼。总占地面积达2614平方米。礼拜堂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石及台阶为花岗岩石垒砌,大堂可容纳500多人。礼拜堂立面正中为方形楼体,上方仿哥特式的棱状尖顶钟楼,顶尖立有十字架。礼拜堂前为小庭院,教堂下建有地下室,现整座建筑群仍基本保持原建时的模样。

  1933年11月,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爆发。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会上推选李济深为主席,宣布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及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漳州为龙汀省省会,辖闽西南21个县。1934年元旦,漳州地方军政当局,在东坂后礼拜堂举行“龙汀省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据说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在这里登台演讲,而漳籍文化大师林语堂似乎也与该教堂有着一定的渊源,使这样一座圣乐飘飘的教堂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故事。

  接官亭礼拜堂

      接官亭礼拜堂位于芗城区新华东路257号,由于原址是古城出漳官道上的接官亭,故起名为接官亭礼拜堂,也曾称为漳东堂会。

民国接官亭基督教堂旧影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伦敦公会派宣教士来漳州传教,租民房于少司徒(今芗城区北京路)开堂讲课。后迁至东门街元魁庙边。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宣教士施约翰倡建新堂于接官亭。民国九年(1920年)扩建接官亭会堂,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成。新落成的礼拜堂规模宏大,主殿830平方米,牧师楼等790平方米。礼拜堂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为仿罗马式,大楼立面九开间,居中三开间凸出形成门楼,从老照片上看,门楼面开4窗,正中竖写“中华基督教会”匾额。门楼由一对花岗岩石柱支撑,门窗为拱券式。上方置圆弧形钟楼,顶尖立十字架。1951年后,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改为“东方电影院”。1993年10月落实宗教政策后教堂归还教会。1995年8月恢复为礼拜堂使用。

  接官亭礼拜堂位于古城东大街的繁华地段,1891年漳州首家西医诊所便是由接官亭礼拜堂创设,历史上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曾在这里演绎。

  下沙礼拜堂

  下沙礼拜堂位于芗城区下沙街66号,边上就是久负盛名的漳州地标建筑八卦楼。这里地处漳州城南临江之处,也称为漳南堂会。

民国下沙教堂旧影

  清光绪年间,接官亭礼拜堂信徒有许多居住于漳城南边,为此英国伦敦公会决定在城南新建教堂,光绪十五年(1890年)于下沙创设新堂。1937年,因教堂破落不堪,后经募捐重建。老照片为1937年重建后的模样,与现今的建筑基本不变。教堂坐东朝西,占地1739平方米,圣殿呈长方形,面阔12米,长20米,高约6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堂可同时容纳200多人礼拜。

  下沙礼拜堂正面采用四根多立克柱式的柱廊加三角形山花,屋顶采用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屋顶形式,为希腊雅典式建筑风格,但柱式及屋身却又略带中式风格,外墙以红砖为主基调,体现闽南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融合。

  “文革”期间下沙礼拜堂一度关闭,1998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礼拜堂返还给基督教会。1998年9月,教堂重新修复,1999年4月24日复堂。2016年7月,下沙礼拜堂列入漳州市中心城区第一批24处拟公布为历史建筑名单中。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赵露佳 时间:2016-09-23 11:49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