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江两岸灯火璀璨 肖国和 摄
中国人的“年”有着近乎执着的仪式感。它蘸饱了所有炽烈的、温柔的情绪,用极了形容词和感叹号抒写一篇关于“春暖花开”的前言。直至元宵节登场,才依依不舍地在“年”的结尾画上句号。
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像是起承转合的点睛之笔。续写流光溢彩的诗情,开启一元复始的春意。暮色四合,属于人们的欢宴却才开始,幸福的气息在早春的空气里酝酿。
这“空气”里藏着惊喜。
漳州古城连接南湖片区的“飘带”人行天桥、南山桥廊桥于新年全新亮相。登桥远望,近有北岸江滨、南山水岸相互媲美,中有南山林、寺交相辉映,远处的蜈蚣山形乍现,“一江两岸四桥”,金色灯光作底色,绵延出美不胜收的城市山水画。远处的光影恍若繁星坠入潋滟江面,皎白的月光倾泻而下,勾勒出水墨的氤氲。换个角度看这座熟悉的城市,竟有几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欢喜。
这“空气”里裹着温暖。
传承着五百多年的点灯习俗,长泰岩溪镇珪塘叶氏追远堂里,叶氏宗亲惟贤是登,大胆破除男尊女卑的陋习,为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以及家里生了孩子的族人,不论男女,都点起灯。正月新春里,百年老厝一片火红,明亮得耀眼。
这“空气”里还透着股奔放。
在南靖山城镇鸿钵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尪”闪亮登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火梨花”传统手工技艺大放异彩,点燃引信的竹筒喷射出绚烂夺目的火花。古老的民俗活动,在4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能续写“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的兴奋。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月亮啊,终究还是老样子。所幸,我们善于把灯火的光亮揉成乡愁的记忆、植入美好的期盼、捏成绘制蓝图的画笔,才把年味封存妥当,欢愉地迎接春天。 ⊙记者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