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创新推出“城管进社区”活动,打通城市管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城管来了,挺好
⊙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曾灿辉
“城管来了!”
这句话若是在从前喊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流动摊贩推着车子跑路的慌乱画面。而如今在漳州,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让大伙儿觉得:城管来了,挺好。
是的,城管不仅是“来了”,更是在社区扎下了根。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自今年5月我市正式创新推出“城管进社区”活动以来,全市共有473名城管执法队员志愿进驻到全市245个社区站点,累计解决问题896个,有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执法力量下沉一线、定人定责协助社区管理,让此前小区违搭乱盖、车辆乱停乱放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不见了踪影。不论是任性邻居乱丢垃圾、乱堆杂物,还是不文明商家占道经营、飞线充电,只要是反映社区里的城市管理问题,走进家门口的城管社区工作站便会有执法队员及时受理,对这些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现场跟进。
管好家门口的烦心事:
纠纷不出社区 矛盾就地解决
一跨进门,就看见墙上贴着城乡社区网格治理“2+N”图,公示栏里工作职责、流程清晰明列,“服务零距离”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当记者走进华元社区城管工作站时,市、区城管局执法队员韩艺力、黄辉丹、杨清银正与街道、社区和物业的工作人员围坐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小区内消防通道被居民乱停放车辆占用的问题。
作为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华元社区的停车位资源十分紧缺,部分区域的消防通道被居民电动车长期“霸占”,不仅影响道路通畅,更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此前社区和物业采取了举措,但效果欠佳,规范好没多久又‘死灰复燃’。”小区居民杨阳面露无奈。
劝导不起作用,该怎么彻底解决?在与社区、物业工作人员进行多次协商探讨后,韩艺力和队友们最终决定在小区外围红线范围内施划出近200个电动车停车位,提供给小区业主进行免费停车,同时在公共停车区域增设监控摄像头,并将其纳入小区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管理。“这样不仅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电动车停车难的问题,还可以消除业主对公共停放区域的车辆安全顾虑,在改善小区居住环境的同时,提升小区外围安保系数,一举多得。”韩艺力说。
而整顿停车秩序,仅仅是“城管进社区”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小区里违规装修、破墙开门怎么办?驻点城管队员第一时间上门劝阻、要求恢复原貌,并开展普法宣传。
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私自拉线充电、占用堵塞安全出口怎么处理?城管执法队员发现及时制止,并督促物业在电梯安装电动自行车阻车感应系统、在单元门口安装阻车杆,防范问题再次发生。
不仅解决问题,城管队员还主动“寻找问题”。看到居民购物回家拎袋沉重,驻点工作组就协调物业在小区入口设置便民小推车,供业主免费借用;看到夏天蚊虫肆虐、居民不堪其扰,驻点城管队员就在居民常经过的小路旁设置太阳能驱蚊灯;看到小区低洼路段积水,城管队员便找来防滑垫铺设在积水区域,并在公共楼梯处安装防滑扶手,方便老人通行……
“深入社区能让我们近距离倾听群众心声、发现群众诉求,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在市城管局副局长占国兵看来,城管的工作顺序应是服务为先,其后才是管理和执法,“要想当好城市管家,我们首先要管好老百姓家门口的烦心事,真正成为社区问题的采集员、调解员、执法员和监督员,让纠纷不出社区、矛盾就地解决。”
理顺围墙外的沿街事:
共管“门前三包” 共治内街环境
城管进社区,解决的不仅是小区围墙内的难点、痛点,还有围墙外的热点、焦点。
每次处理完社区事务后,市、区城管局执法队员吴海豹、郑怡菁、罗毅章都要绕着天利仁和小区外围的沿街人行道再来回巡上两遍,这也让他们的微信步数始终位居朋友圈前几名。
作为中心城区主干道旁的大型社区,仁和社区内街的商户多、车流客流量大,是吴海豹入驻后重点巡查区域。在他的办公桌案头,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商家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从‘城管人’变成‘社区人’,肩负同样的职能,却要求我们更加深度融入和快速反应。”吴海豹说。
劝导、纠正、整改、提升,随着吴海豹和队友巡逻天数的增加,店外占道经营、外立面乱悬挂广告横幅、占用公共区域种植盆景、垃圾乱丢弃、车辆乱停放等城市管理乱象在逐渐减少,执法队员所过之处,横倒的垃圾箱被扶正、杂乱停放的非机动车辆被规整一致、横在街边的晾衣竿被迅速收起。
“城管进驻社区后,咱这街道环境是一天比一天好。环境整洁有序、客人们爱来,大家生意也能更好,越来越多商家主动参与到‘门前三包’管理中来。”社区沿街茶叶店主郑锦鑫说。
便民、利民、惠民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的是城市的魅力、活力和吸引力。而城管队伍每周三、周日两次固定时间下沉街道社区,再根据实际随时到社区协助执法,解决的不仅是群众身边事,也为城市管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
“之前社区单打独斗,很多商户反映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如今,城管进了社区,一些多年难以解决的顽疾都被一一攻克,我们还收获了一批商户志愿者,跟着我们一起巡查劝导,自发参与社区建设。”碧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黄燕燕笑着告诉记者,进驻社区后的城管执法变堵为疏、化繁为简,将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热点、焦点处置变成了文明建设中的新亮点。
联动社区里的同盟力量:
服务面对面 便民“零距离”
社区工作事项多而杂,从内到外、从巡查到处置,仅仅依靠社区或是物业管理的力量远远不够。如何破解?管执联动是良策。
“城管进社区”启动伊始,市城管局就积极联合属地城管、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服务企业形成“管执联动同盟”,不仅共同协商解决发现的各类问题,在日常业务中还强化培训指导,搭建物业和业主之间的“连心桥”,切实提高小区物业的管理水平,确保社区里的各类违规现象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劝阻、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并在整改后第一时间复查,让城管工作站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下转第二版)
在华元社区,城管工作组刚一进驻就马上召开物业企业与业主代表见面会,区城管、街道、社区派人参加,物业向业主代表报告履职情况,业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双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荣昌社区,物业与业主在电梯维修的报价上存在分歧,进驻工作组第一时间召集双方现场协调,推动问题高效解决。
针对老旧小区里老年人多、易受诈骗等特点,进驻工作组还指导物业企业在电梯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反诈宣传片,联合属地社区在公告栏、楼梯通道等显眼位置张贴反诈宣传海报,并在入驻的小区举行反诈科普、互动问答等系列活动,守护好老旧小区里老年业主的“钱袋子”。
民有所盼,必有所应。随着队员进社区、服务进社区、宣传进社区、监督进社区、执法进社区,城管社区工作室正逐步成为城管队伍深入社会肌理的前哨站,在执法队员与社区、群众之间建立起信息交互、普法宣传、协调处置的绝佳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群众对城管执法的亲近感和满意度,“有问题找城管”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共识。
“城管来了,只是个开始。”市城管局副局长占国兵表示,未来城管工作室将继续致力于打通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为民服务中体现城市管理的厚度和温度。
责任编辑:刘长乐 陈 岩 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