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蓝图化为幸福实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蜿蜒九龙江,串起靓丽漳州城。
潺潺九龙江水如舞动的彩带蜿蜒辗转、风情万种,让漳州这座城宛如坐落在绿水流淌、田野翠绿之间,宁静而蕴含生机。
四通八达的路网、整洁雅致的街景、秀美亮丽的公园、时尚舒适的新居……目之所及皆如画,不加滤镜也美到心坎儿里的漳州城市风貌,时常刷爆市民朋友圈。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无不发出由衷的感叹:“城市建设‘日日新’,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找准城市建设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着力推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促使城乡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兴城:实现住有优居
为了帮助各类人群圆梦安居,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不断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先后实施了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不断降低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保障对象从最低收入家庭逐步扩大到中低收入家庭,从市区城镇常住居民覆盖到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各类群体。
山格镇三美村的林阿少就是漳州保障性安居政策的受益者。从一场意外大火烧毁自家房屋的那刻起,体弱多病的她便与双脚残疾的儿子一直借住在亲戚家中。没有重建资金,没有劳动力,重新拥有一个新家似乎遥不可及。在被县里列为分类帮扶对象后,政府出资并协调宅基地建设,乡亲们也主动投工投劳支援,一间5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新房迅速拔地而起。当她踏进新屋的那一刻,再次红了眼眶:“有家的感觉,真好。”
十年聚力,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121789套,96867户家庭“出棚进楼”;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21252套,发放城镇住房租赁补贴30564户,实施租金减免惠及经济特别困难家庭1436户。一砖一瓦间,垒建起的不只是遮风挡雨的小小归属感,还有奔向美好生活的强大信心。
十年创新,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安得广”惠民安居项目4510套,帮助4178户家庭申购受益,并通过大力开展棚户区改造,消除城市“暗斑”、改善城市旧貌、“造”出城市新颜,让一批又一批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安居梦”。据省、市统计年鉴显示,至2020年底我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增长至49.75平方米,比全省人均高5.95平方米。
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件件“民生福礼”掷地有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幸福”,正浸润着生活在这座城里的百万民众,眼看着一幅又一幅民生愿景化为现实,让城市颜值更高、温度更暖。
靓城:提升城乡品质
车子驶过台商投资区花田美事,我们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向身边的绿色“对焦”——这处占地200多亩的花海,正是台商投资区的“绿肺”,依托当地山形水系,融入文化、水脉、绿植等元素打造而成。
围绕着花田美事项目,万达、中骏、阳光城等多个大型住宅小区环绕其中,周边还配套了万达广场、万益等新业态汇集的现代化高端城市综合体等项目,中心区生活圈、商业圈初步形成,填补了台商区在生活休闲、体育娱乐、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方面的空白。
而这仅仅是我市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随着城市里幢幢新居拔地而起,条条绿道纵横交错,片片城市生态园繁花似锦,人民的生活品质也随之越来越高。
十年耕耘,漳州加快新城区连片开发和老城区扩容提质,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323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658公里,并大力实施古城保护建设、“女排娘家基地”等危旧片区开发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80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惠及5.73万户居民,40条市区背街小巷全面“升级”;
十年探索,漳州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风貌景观塑造,基本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新建改造乡镇公厕288座、农村公厕2583座,并投资7.22亿元推进“两高”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创建769个美丽乡村,“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优美人居环境,逐渐从诗中走到了漳州百姓的眼前;
十年开拓,漳州着力推动城市管理的范围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空间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拓展,标准从干净整洁向美观靓丽提升,将城市功能区串点连线成面,并持续抓好“治气、治水、治脏、治堵、治乱”工作,实现市政设施、景观环境、历史风貌等有机融合。
小区变好了,道路变宽了,城市变靓了,心里更美了,成为漳州人民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和生活写照。
护城:共建共享生活
得益于城市路网结构的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76公里,实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2012年的15.39平方米提升到23.28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约2.87万个,人们“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漫步于骑楼,徜徉在古街,你会惊叹红砖、燕尾脊下的闽南风元素正逐步被融进各式主题公园,与满城的绿树繁花交相辉映,在传统与现代中变身成探幽访古的城市会客厅。
以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抓手,十年间漳州新增城市公园绿地约2015公顷、绿道约1100公里,人均公园面积从2012年的12.50平方米提升到16.22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地率从2012年的37.40%提高到41.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2年的37.40%提高到44.02%,成功打造出“半城花海半城湖”的绝美城市景观。
随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接踵而来,“共建共享”的种子也深植于每一个家庭、每一颗心里。
文明城市创建中,人人争先穿上红马甲、戴上小红帽,走街串巷维护城市环境;漳州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若干规定》正式出台后,街道居民自发组队巡街宣传,播放闽南语快板说“门前三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助力政策落地;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九龙江漳州段不仅主干道有河长直辖,连小流域也都有自己专属的河段长和专管员。不少村子拉起自己的巡防微信群,形成人人参与爱江护水的良好氛围……
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让这座有颜值、有质感的城市愈发生机蓬勃。
一座城的建设,关乎一城人的幸福感。回眸十年栉风沐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漳州城市建设进程的每一个瞬间。展望未来征程,加快提升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和民生福祉这项长期任务,将书写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刘长乐 林堃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