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良策 聚共识 谋发展 合力推进漳州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发言摘要
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现场
6月26日,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就“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漳州食品产业”深入协商议政。5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科技赋能食品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通“产学研用”融合堵点,以及推动漳州功能性食品产业、烘焙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本次协商安排了分组讨论,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4个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与委员面对面协商,紧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更实举措、更强合力助力推动做大做强我市食品产业。本报摘取他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委员及企业建言
●市政协委员,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洪水河
以创新为驱动 锻造核心竞争力
漳州在福建乃至全国食品产业的版图上地位举足轻重。面对食品行业的短板不足,建议,以创新驱动,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着力锻造核心竞争力;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加大扶持,为我市食品产业“突破瓶颈、聚力腾飞”保驾护航;创新人才引育政策,尤其注重破解中小微企业引才留才难问题,吸引食品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漳创业创新,积极引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食品+科技”复合型人才;针对罐头食品和预制菜领域面临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整合各方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建立共享实验室,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福建立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树松
强化科技赋能 打造功能性食品“漳州样本”
当前国家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功能性食品开发不仅是企业转型的机遇,更是漳州食品产业从“规模竞争”迈向“价值竞争”的关键战役。建议,加大政策扶持,企业强化技术攻关,科研机构深化成果转化,共同打造“银发友好型”“婴童安全型”“慢病管理型”的漳州功能性食品品牌。聚焦“一老一小一病”群体,精准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食品龙头企业,共建“漳州功能性食品创新中心”,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吸引科研机构、高校等揭榜攻关核心技术。推动“场景化+数字化”创新,引导企业采用数字化供应链赋能,通过大数据推动“精准研发+柔性生产”,抢占市场先机。
●企业家代表、焙之道食品(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从福
以创新为引领 以融合谋共赢
经过多年的努力,漳州烘焙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的行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可以联合市食品科学研究院等机构、院校,一起攻关天然保鲜技术、低GI专用原料等核心课题,推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能更快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完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头部烘焙企业共建“原料应用实验室”,从配方优化到工艺落地,为我市烘焙食品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建设原料应用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功能性原料的团体标准,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化生产示范工厂。
●省、市政协委员,福建点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柯志文
加快数字化转型 做大做强食品产业
当传统产业遇上数字浪潮,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开辟未来赛道,让“老树发新芽”,成为叩问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建议,以“行业大数据”推动“单体大数据”发展,对全市食品行业进行数字化诊断、盘点,制定产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以“单点突破”推动产业链“整体赋能”,选定体量较大、行业影响力较强的食品企业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以点带面推动漳州食品行业向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以“专业运营”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加大对数字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以“产学研合作”推动科创“深度融合”,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树立数字化管理理念,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
●市政协委员、闽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创造学院副院长 洪夏瑶
打通产学研用融合堵点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漳州市食品科学研究院、漳州市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服务我市食品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进程中,仍面临一些瓶颈与挑战。建议,引导有资源条件的高校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合力探索“实验室+设备+人才”共享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市场匹配性更佳。打破传统的“技术买卖”思维定式,转变为“权责共担、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以“高校创新大赛成果+师生共创+企业投资”的模式推动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向市场落地的可能性。根据食品产业链条不同链段、食品企业不同规模等,建立产业技术、设备、人才等多维度需求库与高校创新大赛成果展示供给库,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部门回应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曹威
打造食品科技创新平台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圆山创新港·科学城”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食品科技特色创新平台,强化食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全链条深度融合。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聚焦食品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和技术需求,全面整合本土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优质资源,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产业科技人才。二是加强产业需求对接,指导推动漳州食品科学研究院有效对接全市食品企业,加快研发创新,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三是深入开展食品领域人才引育行动,优先选认食品领域专业人才为省、市科技特派员,优先支持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食品领域项目,示范推广一批优秀食品领域科技成果。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许开明
促进“四链”融合 加速数字转型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漳州食品产业,将持续抓好以下专项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四链”融合活动,拓宽我市肉制品企业原材料来源,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各类食品博览会、秋季糖酒会等展会,拓展海内外市场。二是鼓励更多食品企业与高校进行课题合作,支持食品企业布局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宠物食品、功能饮料等高附加值新兴领域,让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漳州。三是深化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争取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出台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林润森
精准招商拓展市场 推动食品产业与市场深度融合
聚焦“精准招商、拓展市场、优化服务”三个方面,靶向发力,为我市食品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一是精准招商,深化专班运行机制,围绕“粮头食链”,深入分析我市食品产业链图谱,开展靶向招商,并创新推动“基金+股权+项目”招商模式,补齐产业链短板。二是内外联动,组织食品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大力开拓全国经销商与商超渠道,深化与头部电商平台及生鲜巨头的战略合作,大力扶持本土电商品牌;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抱团出海”,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优化服务,积极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促进内贸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绿色通关机制,提高通关便利度,激发企业活力。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沈洪坤
筑牢“舌尖上安全”底线 打造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切实筑牢“舌尖上安全”底线,将漳州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一是实施加工食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加大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实施品牌营销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发展战略,发挥技术优势,帮助更多企业参与特色食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行业“话语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三是实施智慧监管护航工程,加强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扩大AI智慧监管覆盖面,落实现代化监管要求。
本组文字由 本报记者 吴静芳 整理
图片由 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