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芗城新闻网 > 新闻 > 漳州新闻

一家三人赴战场 红色基因永传承

漳州新闻   时间:2025-06-30 16:59    http://www.xcxc.cn/   

  92岁抗战老兵张宜顺——

  一家三人赴战场 红色基因永传承

  张宜顺向学生们讲述抗战故事

  近日,在我市红色抗战书籍赠书仪式上,92岁抗战老兵张宜顺以铿锵之声重述家族荣光:“我的父亲张孝增、兄长张宜蕴,皆为英勇的八路军战士,我们全家都是军人,我们永远跟党走!”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张宜顺,1933年6月出生于山东淄博。离休三十余载,他步履不停奔走于学校、部队、企业的讲台,用枪林弹雨中淬炼的亲身经历,为后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记者走访了张宜顺,听他讲述烽火岁月,见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血泪童年

  举家投身抗日洪流

  1933年,张宜顺出生于山东淄博。彼时,日军为掠夺资源,在当地疯狂强征童工下井挖煤。“鬼子要煤,大人钻不进的矮矿道,就抓我们孩子去填!”回忆起童年,张宜顺悲愤难抑。在那暗无天日的矿道里,他们昼伏夜出,滴水难求,渴极时只能饮尿。

  “当时下井怕吗?”记者问。“怕!但别无选择。”张宜顺眼中闪过痛苦,他目睹日寇用皮鞭抽打工友、累垮的人被活埋,自己也数次命悬一线。最终,经父亲张孝增三次谋划,他终于逃离了那座人间炼狱。

  1938年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率部深入渭头河村,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发动群众抗日。国难当头,兄长张宜蕴热血沸腾,率先加入抗日游击队,1939年正式参加八路军。

  1944年,父亲张孝增也毅然投奔张宜蕴所在部队。为躲避日伪迫害,母亲赵氏带着11岁的张宜顺和幼女,一路乞讨奔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政府安置了他们,张宜顺找到了父兄所在部队,并在鲁中军区后方医院三所当小看护员,悉心照料伤员。“那时就想当兵打鬼子,救百姓,不再受苦!”老人话语中仍透着赤诚。

  当记者提及厦门百岁抗战女兵肖子翰时,张老笑着说:“怎会不认识?她丈夫冷温和是我们同部队战友,两家还有亲呢!”

  医者仁心

  以德感化日军战俘

  1944年,八路军在山东等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那年冬天,沂水县城硝烟弥漫,八路军与日伪军激烈战斗后歼灭敌军,俘获三名受伤的日军士兵。伤俘被送至鲁中军区野战三所时,医护人员悲愤难平,无人愿救治。

  “日本强盗莫须怕,送上面前一声杀!消灭他!打垮他!杀!杀!杀!”张老哼起当年歌谣,嗓音虽苍老却激昂。他回忆起指导员的动员:“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这些士兵多是被强征的炮灰,我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感化他们。”

  这项“特殊使命”落在11岁的张宜顺与班长孙秀之肩上。面对语言不通,小宜顺想出“纸条沟通法”:让伤者写所需药品物品,由指导员翻译。他怀着满腔热忱,不眠不休地端水送药、清洗伤口。他的纯真善良和责任感,打动了一位名叫冈神的日本兵,两人成了能简单交流的“朋友”。

  在张宜顺等人的精心护理下,三名日军士兵伤势渐愈,八路军的仁义之举也感化了他们。一次战前动员会上,日俘马山激动地登上讲台,用蹩脚而真挚的中文高呼:“共产党真好!八路军优待俘虏!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我绝不回国!”

  这种超越仇恨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瓦解日军战斗意志的重要武器。据东京大学教授菊池一隆研究,八路军救治的日军战俘转化率高达70%,制作的宣传品极大动摇了日军军心。

  烽火忠诚

  一生践行跟党誓言

  抗战胜利后,张宜顺投身解放战争,历经临沂、莱芜、孟良崮、淮海等重大战役。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后背被流弹击中,造成七级伤残(因公),因功勋卓著荣立二等功。

  1950年,战火燃至国门,张宜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场继续救死扶伤。血与火的淬炼,铸就了他对党和人民坚如磐石的忠诚。1952年1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张是我和哥哥的合影。”张宜顺轻抚一张泛黄的旧照,眼中满是温情。淮海战役时,兄长张宜蕴担任华野15院7中队中队长,他是华野15院8中队护士。战役胜利后,兄弟俩同立三等功,在庆功会上短暂相聚后,前往徐州照相馆拍下这张珍贵合影。

  1978年,张宜顺转业至漳州,曾任原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主管医师。即便离开战场,他仍保持军人本色,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离休后,他初心不改,每当国家遇到困难,总是率先捐款捐物,累计已近五万元。在社区里,他是备受敬重的“名人”,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我父兄皆为八路军,我亦追随其后。如今女儿也是军医,我们全家都是军人,永远跟党走。”谈及即将颁发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张宜顺热泪盈眶,激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 讯 员 戴伟国 文/供图

责任编辑/洪乐敏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编辑:庄文剑 时间:2025-06-30 16:59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