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启能康复中心构建“康复+就业”支持体系,帮助特殊青年融入社会——
温暖托举,点亮希望之灯
特殊青年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饺子
特殊青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包饺子、“折金”等手工劳动
在就业季的浪潮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求职者格外引人关注。他们因残障问题,很难在传统行业就业,平日里孤独与无助如影随形。
值得欣慰的是,在芗城区残联的指导下,芗城启能康复中心开设了大龄辅助性就业中心。该中心为我市这些特殊青年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构建起首个“康复+就业”支持体系,助力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记者前往该中心,与这群特殊青年进行了探访和互动交流。
迷雾中的徘徊
特殊青年的就业困局
小宏的经历,是众多残障青年求职困境的缩影。三个月前,这个因视力残疾屡遭求职挫折的少女,还蜷缩在母亲身后发抖。
“我去做按摩推拿,因为看不见、力气小,总是被嫌弃。”摩挲着衣角,回忆起曾经的绝望,小宏的声音里带着无奈。19岁的她患有视力残疾,自小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前行,学习生活中饱受困扰。“别人的嘲笑就像刀子,一下下割在心上。”小宏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离世后,家中仅靠母亲一人苦苦支撑,中专毕业后,她迫切地想要分担家庭压力,可求职路上的每一步都布满荆棘。为了提高求职竞争力,小宏报名了网上所谓的证书培训,结果被骗走了一半工资。一连串的打击,如沉重的巨石,压得小宏喘不过气来,她患上重度抑郁,甚至一度站在绝望的边缘,萌生出轻生的念头。
小丹同样面临着生活与就业的重重挑战。作为一名孤独症女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学习,都如同攀登陡峭的山峰,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千百倍的努力。尽管在机构和家长的帮助下,小丹在生活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能够独立完成许多曾经难以想象的事情,掌握了基本的书写、阅读和计算能力,性格也从胆怯变得开朗。但成年后的她,却只能被困在家庭的小小天地里,那些未被发掘的潜力和渴望工作的心,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黯淡。
这些特殊青年,就像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迫切需要找到一座灯塔,指引他们通往社会的道路。
暖阳下的港湾
辅助性就业的创新实践
走进芗城区融爱辅助性就业中心,装配声与折纸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这个由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非公益性机构,以“康复促进就业、就业反哺康复”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独特的服务体系,如同一个温暖的港湾,为特殊青年们遮风挡雨,助力他们扬帆起航。
做蝴蝶结、折金元宝、安装喷壶盖子……在职业康复训练区,模拟的工作场景就像一个个充满魔力的小世界,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特殊青年来说独具意义。手工艺制作时,指尖与材料的每一次触碰,都在悄然重塑着特殊青年们的肢体功能;园艺劳动中,泥土的芬芳与植物的生机,滋养着他们的专注力与协调能力。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的情绪疏导课程,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他们内心的焦虑与自卑,重塑自信心。
“康复与就业的协同机制是中心的核心所在。”芗城启能康复中心校长陈晴为记者介绍,个性化计划为每位学员制定“康复—技能—就业”的阶梯式成长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目标,从康复目标到技能提升,再到就业规划,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关怀与期待。中心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庇护性岗位,涵盖包装、装配、文创产品制作等低强度、高包容性工作,工作节奏与康复进度紧密匹配,让特殊青年们能够循序渐进地融入职场。在“家庭—中心”联动模式下,中心定期开展家属培训,将康复方法延伸至家庭生活,使康复效果得到有效延续。
“比如制作蝴蝶结的工作,看似是简单的重复动作,却能有效提升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制作出的成品还能带来收入。”陈晴举例道,手工劳动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康复与就业的双赢。特教老师会引导特殊青年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他们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目前,这里的特殊青年们都能够实现自主上下班打卡。
破茧后的新生
生活在劳动中重焕光彩
在辅助性就业中心的关爱下,小丹与小宏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小丹,这个曾因孤独症,连10以内加减法都要掰着手指计算、事事依赖他人的女孩,如今能遵守纪律、独立完成手工装配,还会在工作间隙哼起流行歌曲。小宏在进入中心短短三个月后,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郁郁寡欢、沉默不语,到如今主动与老师分享生活点滴、展示自己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这里,我不会因为是残疾人而受到欺负,被人嫌弃,我也可以和老师们平等交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小宏坦言,虽然收入不高,但这份工作给予了她尊严与希望,带给她心灵上的支持,也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相信人性的善良。
阳光下的星空花园,特殊青年们打扫花园的身影轻快灵动。这些曾经被困在阴影中的孩子,正在中心的温暖托举下,走出自己的一隅角落。
“康复+就业”的支持体系,不仅改变了特殊青年们个人的命运,也为家庭带来曙光,更对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残疾青年的就业,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为家庭带来生活保障与心理慰藉。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用自己的方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打破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偏见与隔阂。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对于孤独症等特殊群体的关注,更多聚焦在其幼年时期的照料方面。然而,他们成年后如何融入社会、实现自食其力,这些问题目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可谓任重道远。”陈晴说道。
特殊群体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社会又该如何伸出援手给予切实帮助?芗城启能康复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陈晴与特教老师们仍持续发出呼吁,期望社会能够给予这类特殊群体更多关注,在“康复+就业”的道路上凝聚更多力量,携手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广阔天空,让他们能够在阳光下自由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漳州融媒记者 肖颖婧 文/图
责任编辑/洪乐敏